我有個老派的嗜好──集郵鈔。
中華民國的鈔票在設計上一直難有突破。在我20歲以前,不管哪張鈔票,正面不是孫中山就是蔣中正,背面不是總統府就是中山樓。
連鈔票都要為政治服務,直到1999年終於出現那四個小朋友。
附圖一這張法羅群島發行於2003年的100克朗鈔票,就是我的愛鈔之一;正面是一條正在游動的鱈魚(尾部),背面則是法羅群島風景畫家 Zacharias Heinesen (1936-) 的水彩畫《Klaksvik 風光》。
法羅群島好幾張鈔票都曾入選不同年度「世界上最美的10張鈔票」,但7月底動保人士發布的「屠鯨節」影片一曝光,法羅群島又再度招來罵名。
法羅群島是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位置介於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之間(附圖二),陸地面積1399平方公里(跟新竹縣差不多大),人口約4萬6000人。
法羅群島土壤貧瘠,只有馬鈴薯等根莖類作物長得稍好;故在糧食缺乏的情形下,普遍靠捕魚維生,從而演變出集體捕鯨的固定模式。
夏季時法羅群島數十艘漁船會在長肢領航鯨(和俗稱「殺人鯨」的虎鯨同屬海豚科,又名巨頭鯨)魚群後方圍成一弧線,接著激起浪花和氣泡,將鯨群趕往既定的海灣,再交由岸上持金屬魚刀的漁民將擱淺的鯨群就地宰殺,鯨血則會染紅整片海灣。
漁民從長肢領航鯨頸部的脊柱切斷主要的血管與神經,讓牠們在30秒內死亡(我想到7月底〈「不忍牠受苦」洋男杖斃垂死狗〉這則新聞),接著將牠們拖到岸上分切出鯨肉、鯨脂,再由當地警官分配給島上各家。據統計,法羅群島每年集體宰殺的長肢領航鯨達950頭,分切出約500噸的鯨肉、鯨脂,佔島上居民食物來源的三成左右。
法羅群島的集體捕鯨傳統並非商業活動,與日本的大規模獵殺不同。大多數法羅群島的居民認為這種集體捕鯨傳統,是他們的生活文化及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像漢人無法理解肉類來源那麼多,原住民為何偏偏要打獵一樣。
你看到法羅群島海灣被染成一片血色時很難不覺得殘忍。但從上閤屋到大潤發都曾經請名廚操刀的「黑鮪魚刀工秀」,圍觀者在垂涎之餘,可曾想過牠們的無辜?
其實就只差牠們沒直接流血給你看而已!
吃電宰禽畜沒有比較慈悲。
就算吃奶蛋素,乳牛和蛋雞的悲慘宿命都讓我覺得《金牌特務》裡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的論點其實還滿有道理的。
推薦閱讀:
林益仁,〈原住民狩獵—行或不行?〉,《天下雜誌》,2013年5月7日。
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3/article/327
許育瑋,〈乳牛悲歌 媒體揭酪農業不為人知黑暗面〉,《華人健康網》,2012年6月26日。
網址: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5990
戴安瑋,〈【動新聞】動保抗議解放蛋雞農委會:蛋價恐破10元〉,《蘋果日報》,2014年4月16日。
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416/3800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