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我買了一台老式黑膠唱盤,不要看那台唱盤小小的,舊舊的,它不但能收聽廣播、不需要外接擴大機和喇叭,甚至可以用乾電池就能播放唱片;所以它只要扣上蓋子,就可以提著走,很有老美以前扛一台收音機在街頭晃那種感覺。因為這台唱機老闆整理過了,也換了新的唱針,加上我又幻想哪天郊外烤肉聽黑膠唱片一定很騷包,所以當場就買下唱機,也沒有議價。老闆說附贈兩張唱片,我挑了The Police的《Synchronicity》﹝我超愛Sting,也愛《Every Breath You Take》,挑這張真是兩全其美的選擇﹞,還有The Eagles的《The Long Run》﹝因為《I Can't Tell You Why》﹞。
比起一般外型很「剛毅」的唱機,我覺得我的唱機很可愛。反正我是聽「feeling」,不是聽音質,所以這台唱機對我來說就已經很OK了!我又不是「發燒友」,我只是喜歡唱片播放時立體聲帶來的臨場感,還有那股復古的氛圍。不過,有機會的話,我也想拿著我的唱片去發燒友家試試頂級音響,見識一下那種斤斤計較出來的音源音箱音質音場……到底是有多迷人,值得人一改再改。﹝我19歲的時候,認識警察不當,跑去開計程車的「楊仔」,他就是音響狂熱者,可以為該接哪種線磨上幾天。不過我們已經失聯,所以我也找不到人討教啦!﹞
很多人說唱片聽起來的感覺比較「真」,我想,這是一場類比式錄音跟數位式錄音的戰爭。唱片音質淳厚,CD容易保存﹝我是覺得唱片的紙封套摸起來就比CD的塑膠殼有感覺啦﹞。不過,唱片迄今沒有被完全被淘汰,就證明它有一定的價值。很多古典、爵士樂界的樂手或名家發專輯的時候,也都以唱片作為首選喔!甚至很多走舞曲風和Hip-Hop風的藝人都會把專輯壓成唱片,方便DJ刮盤用。
買了唱盤後,我踏上了蒐集唱片的不歸路。為什麼我後來都不叫它「黑膠」唱片?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可以不是「黑」膠。我手邊就有一張荷蘭團Bettie Serveert的「黃膠」唱片,我還看過白膠、紅膠;市面上還有其他顏色的唱片,包括黃韻玲《藍色啤酒海》那張說出來可能有點不雅的「藍膠」唱片。﹝一般人說的「唱片」﹝黑膠唱片﹞ = Vinyl﹝乙烯基﹞ = Wax = Rcords。在拍賣網站上,你搜尋「LP」﹝Long Play﹞,就會有一堆唱片跑出來。不過「LP」只是一種格式,並不是唱片正式的稱呼﹞
幾天前我很陶醉地在聽著The Mama's & The Papa's1966年錄製的首張專輯,那首《阿甘正傳》裡聽得到,《重慶森林》裡王菲反覆在聽的《California Dreamin'》,讓我忘情的轉呀轉的,還吐出:『我彷彿回到越戰的年代……』這句話。一旁的阿彪傻眼,還疑惑地問:『學姊,你應該沒活過那個年代吧?』但事實上,阿樞說我精神年齡58﹝買的唱片過於老派﹞,所以我「精神上」活過那個年代。不然我怎麼會買Bob Dylan、Joan Baez還有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的唱片咧!﹝其實,我一直很希望我能活在越戰那時期的美國,成為反戰的蠢嬉皮,愛John Lennon、愛搖滾樂、愛和平、愛自由之外,偶爾來點大麻或性解放……﹞
聽唱片對我而言,是一種安撫老靈魂的過程。還是因為新的世代新的科技新的潮流潮流太狂妄太高調太令人生畏太讓人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才願意回頭,去摸索那些以前對我們毫無吸引力的東西?
還是因為我太空虛,才會輕易被安撫?
如果聽唱片是老人家繾綣難捨的情感作祟,或是年輕人附庸風雅的心態使然──我打死也不承認我跟這些人一樣。﹝而且我說老不夠老,離年輕又有段距離﹞
總希望自己有點特別。就連聽唱片也似乎得有個漂亮的理由,好作為自己一股腦跌進去的正當解釋。
也許事情沒那麼複雜。也許真的是因為我太空虛,才會輕易被安撫。要不然,人怎麼會蠢到剛揮別一段感情,就馬上跌進另一個深淵?
=============================
因為瘋狂迷上唱片,我隱隱覺得對不起我那些早期買的CD。所以我坐在電腦桌前,都會播放那些有點年紀的CD,向它們懺悔﹝唱盤在客廳﹞。這幾天在聽R.E.M.98年的《UP》,真是好聽到讓我想哭﹝我很難得用這麼誇張的形容﹞!為什麼華語專輯就少有這等魅力呢?
=============================
關於唱片,一位唱片狂熱者寫的〈怪唱片〉相當有趣,一定要看!看過你就知道作者說的唱片怪在哪?﹝推:《1974年度最新男女教化篇之玉女痴情》這張唱片的片名﹞
﹝我的唱片在相簿裡看得到﹞
- Nov 09 Wed 2005 05:46
黑膠?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